3月10日12时58分,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盈江县一时间地动山摇。 甘蔗地里劳作的农民一回头,只见家里的房屋像积木一样“轰”地垮塌;在家午休的学生,眼见着窗户玻璃“砰砰”碎裂;一些老人、妇女、孩子来不及躲开,被压在倒塌的围墙下…… 一时间,电力中断、通讯中断、山体冒水、河堤开裂、道路受阻! 灾情告急! 地震发生后,灾区760个基层党组织、一万多名党员干部迅速集结,投入到抗震救灾一线,组建数百支“抗震救灾党员先锋突击队”,开始抢救被困人员、组织发放救灾物资、排危除险,监管搬运发放…… 第一时间第一反应 当无情的地震突袭而至,共产党员抗震救灾的壮歌再起。3月10日,盈江县各级基层党组织以最快的速度全力抢救被困群众,救治受伤人员,安定群众情绪,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山摇地动,地软绵绵的,脚下像踩着棉花。伴随着轰隆隆的声响,房子倒了,烟尘四起。” 在受灾严重的弄璋镇允冒村,村民寸保玉说起地震时,惊心动魄地描述。 20多秒的摇晃结束后,41岁的飞勐村委会副主任、党员杨小普疾速跑到了寸保玉家,大喊一声“快跑到安置点!” 寸保玉看到杨小普后定了定神,马上带着家人跑到了村民活动中心前的空地上。就这样一家一家,村里7个党员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联系的8户群众都紧急疏散。 “小普,你的老父亲还在家里呢!”杨小普忙着疏散群众,却把他生病卧床的老父亲忘在了家里。 村里几名青年见状赶紧跑去将老人背出。经查看,除了几名群众有些皮外擦伤外,其他人都安然无恙!村民们长出一口气。 在盈江灾区,无论是在村寨还是在县城,党员救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他们在危难之时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的勇气,是灾民们身处灾难中的莫大安慰。 第一时间第一行动 一些危房歪在街边、路边,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这样的建筑在县城乡下到处都是,搞不好又会造成严重的二次伤亡,一定要马上清除。党员先上!”一声令下,盈江各级党组织和前来救援的各支队伍迅速成立了以党员为主,民兵、青年团员参与组成的375支抗震救灾党员先锋突击队,进驻各村寨和各危险区域。 记者近日多次走访一些村寨和县城严重受损的几处建筑,那些每天让灾民揪心的危险建筑,已经消失不见。 进驻平原镇拉勐村、户回村等村寨的排危除险队伍也和党员先锋突击队员们一起,在盈江30多摄氏度的高温暴晒下,快速推进危房拆除工程。 拉勐村村委会主任金小四拉着记者比划着说:“太感谢这些党员突击队,靠我们村民自己肯定不行,没有专业设备,搞不好会受伤。等着那些都拆完了,我们就可以建设新家园了!” 第一时间第一选择 47岁的党员柯友志是盈江县公安局禁毒大队的副大队长,地震发生时,他正带着侦查员在大理巍山县调查取证。 “10分钟前,我还跟家里人通了电话。可是谁想到,此后的地震竟然让我与亲姐姐生死相隔。”柯友志说。 得知地震发生后,柯友志立刻打电话给家人,电话不通,还是不通!立刻,他和侦查员驾车赶赴盈江。到达盈江县城,已经晚上9点半。 一到盈江,他立刻赶到禁毒大队报到,将取得的重要证据交到办公室妥善保管。此后,他才腾出时间去姐姐家看看。 大自己8岁的大姐和自己从小关系最好,从小到大,大姐无微不至的照顾涌上心头…… 擦干眼泪。晚上10点多,柯友志立刻投入到人员的救治和治安维护工作中去了。 “家里发生了人员死亡,可我是警察,我是个有着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灾难当头,我的使命是保障更多的人免受灾难伤害。”柯友志说。 在盈江地震中,盈江禁毒大队副大队长、党员李仕好的12岁侄女,也在地震中遇难。他和柯友志一样,在小家和大爱之间,都坚定地选择后者。 地震发生,盈江禁毒大队安排负责岗勐社区4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的治安巡逻。直到地震后的第三天,李仕好才腾出时间去看了看去世的侄女。 在灾难面前,党员干部不顶上,老百姓就没有主心骨。 第一时间第一奉献 在地震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德宏州委组织部立即发出了紧急通知,提出了抗震救灾工作要求,要求全州党员干部、党组织在第一时间奉献,发挥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投入救灾工作,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两个小时内,各级组织部门启动支援灾区机制。州委组织部从代管党费中下拨10万元用于抗震救灾工作,省委组织部下拨10万元援助灾区群众。同时,各级组织部门的组工干部也踊跃捐款支援灾区,伸出援助之手。 “目前全州组工干部在第一时间已自发为抗震救灾捐款52950元。”德宏州委组织部部长何汝利介绍。 3月10日的盈江县地震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中央组织部十分关心盈江地震灾情,3月11日,从代中央管理的党费中下拨100万元,用于救助受灾党员群众,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修缮因灾受损的基层党员教育设施。 据了解,云南边防总队170名党员踊跃交纳特殊党费9300.5元,并迅速将交纳的党费送交盈江县民政局。 受灾群众说,地震中,党员干部如同一面旗帜,在废墟中扬起向上的精神。 傣族村民说,灾难前,党员干部好比寨子中的大榕树,有了他们,就有了团结和凝聚的力量。 有了寄托和依靠的傣族群众,对生活充满希望,或许在于,他们心中,那棵挺拔而坚毅的大榕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