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生成要素

发布单位:教学科研处编辑:发布日期:2023/09/21浏览量:78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年9月19日06版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3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通知》,在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进行了相关部署。那么,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什么建、该如何建?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价值

产教融合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工作。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破除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两张皮”,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我国深化产教融合的新举措,其建设价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破除产教融合的机制性障碍。深化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模式、载体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例如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由高校、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建,以满足特定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机构。建设产业学院不仅有效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提升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产教融合的有益探索。但是,产教融合依然存在资源整合、沟通协调、利益分配、人才培养等机制性障碍。《意见》强调,共同体要“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这可能为破除产教融合的机制性障碍找到了新路。

探索“三教”协同创新的范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可见,“三教”协同创新就是要通过统筹协调教育系统的资源,将产教融合推向新高度。然而,“三教”在教育理念、目标、任务、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制约其协同创新的推进。共同体的参与方有普通高校、职业学校、行业组织、企业、政府等,涉及“三教”。《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指出,共同体的参与方要“有组织”地开展各类活动,这将有利于加快构建“三教”协同创新的范式。

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其中,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它将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筑牢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教育强国建设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共同体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新举措,它将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支撑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生成要素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共同体在现代社会的具体表现。原始意义的共同体产生于血缘、地缘、婚姻、志趣等自然因素,如家庭。现代意义的共同体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现代共同体生成的基本要素是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因此,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坚持共商,树立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共同体生成的前提。共同体是企业、学校、行业组织、科研机构、政府等参与的协作系统,而真正的协作只能从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中产生。共同体的目标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源自成员的共商。共同体应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为成员表达意见搭建平台。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不能苛求其只关注社会责任;学校是教育性机构,以人才培养为“存身之本”。企业和学校应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努力减少分歧,寻找建设的“最大公约数”。共同体的重要使命是深化产教融合,各方应尽快达成实体化运作的可操作性方案,努力破除产教融合的机制性障碍。

坚持共建,形成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共同体生成的基础。它揭示的是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涉及群体同一性、群体归属感和群体意义感等问题。个体只有参与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建立起与其紧密联系的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共同体有组织地开展各类活动,能够有效回应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需求,如通过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学徒制培养、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等方式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政府应强化政策扶持,增强企业参与共同体建设的动力,如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探索投入职业教育的新机制、新模式。

坚持共享,增强归属感。归属感是共同体生成的纽带。家庭是所有共同体的原型,血缘是家庭成员联系的纽带。对于现代意义的共同体而言,血缘、地缘、婚姻等产生的联系已经式微。多数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共同利益”才是成员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纽带。共同体能够满足各方的需要,各方因而团结在一起。如果参加共同体,企业就可以获得急需的人才和技术,学校就能够增强社会适应性。共同体应坚持利益共享,提升各方参与的满意度。企业招工向共同体学校倾斜,高水平学校优先向共同体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校企师资互兼互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共同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政府出台支持共同体建设的专项政策,强化支持保障。

(作者万卫系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李雅萱系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生)


Baidu
sogou